新華網呼和浩特1月15日電(徐梅)在此間召開的內蒙古自治區兩會上,自治區政協委員、東達蒙古王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達蒙古王集團”)總裁、東達立新公司董事長趙智強帶著一塊刨花板和一個獺兔皮毛絨玩具亮相委員通道,形象生動地講述企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故事。
趙智強委員帶“玩具”亮相委員通道。
趙智強手中的這塊刨花板是用沙柳枝干做成的。沙柳是一種防風固沙植物,耐寒、耐旱、易成活、生長快,但是每隔三四年需要平茬一次。
趙智強說,以前沙柳平茬下來的枝干大部分只能用來當柴火燒或編籮筐,老百姓的收割積極性不高,沙柳大面積自然死亡。自從東達蒙古王集團的沙柳造紙、沙柳刨花板生產線上馬,需要收購大量沙柳枝,農牧民種植、收割沙柳積極性越來越高,農牧民通過賣沙柳增加了收入,不少人因此脫貧。為了滿足生產需求,東達蒙古王集團從德國定制了沙柳刨花板生產線,生產出來的板材質量高于歐盟標準。
東達蒙古王集團還利用沙柳的細枝嫩梢和其它糧食研制獺兔顆粒飼料,獺兔皮可以制作服裝和毛絨玩具等,兔肉制作的休閑食品賣到了全國各地。而兔子的內臟可以喂貂,貂的內臟可以作為貉和狐貍的飼料,貂、貉、狐貍皮毛可做成服裝,這些養殖動物的糞便可用來制沼氣,沼氣用來點燈做飯,沼渣、沼液做成有機肥,既可用于有機良田,也可綠化和改造沙漠。這樣的循環利用形成了一條生態、環保、節約、科技的循環產業鏈,實現了沙漠增綠、百姓增收、企業增效、地方增稅的多贏效果。
趙智強說,生態和扶貧事業需要科技含量和新技術、新工藝,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讓看起來不起眼的東西變廢為寶。
一塊刨花板、一個獺兔皮毛絨玩具,濃縮了東達蒙古王集團將生態產業與扶貧結合,積極探索走規模化生產、產業化配套、系統化分割、專業化經營、現代化管理、資本化運作六個驅動模式的創新之路。
轉自新華網 責任編輯:李倩 李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