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由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協會主辦的東達風水梁產業扶貧模式新聞媒體通氣會在呼和浩特召開。
東達蒙古王集團始終以錢學森沙產業理論為指導,多年致力于扶貧移民、生態治理、新農村建設、區域經濟、縣域經濟、城鄉統籌、農村城市化、科技富民等各項事業,并在國企轉制、路橋建設、沙產業、養殖業及社會公益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據了解,該集團對沙產業與精準扶貧進行了產業升級,以“生態+種植+養殖+有機+扶貧+旅游”為核心內容,讓貧困農牧民在生態鏈、生物鏈、產業鏈、產品鏈上謀生存、求發展,為農牧民轉移從業、脫貧致富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1998年開始,東達集團先后投資3億多元在庫布其沙漠中建設了30萬畝沙柳基地,改良了100多萬畝沙化土地;企業總投資4億元建成了年產10萬立方米的沙柳刨花板廠,通過訂單合作,包銷了村民們平茬后的沙柳,因此帶動周邊10多個旗區種植沙柳幾百萬畝,使10多萬農牧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烏蘭壕、官井、翻身村等靠種沙柳賣沙柳為生的農戶年均收入到達了3-5萬元。
東達集團在治沙基礎上,新建了年產40萬噸的飼料廠,以“公司+農戶”的模式養獺兔,并打造出了生態種植和生態養殖兩大產業鏈,每年可出欄獺兔500多萬只,形成了貂、貉子、狐貍4萬只的養殖規模,并且配套了屠宰廠、肉食品加工廠和年產30萬件的皮草加工廠,以及特種養殖場、有機牧場、光伏發電廠滴灌廠、氮氣保鮮庫、鮮食玉米加工,沿黃風味街、錢學森沙產業博物館、獺兔研究院等多個項目。風水梁先后吸引了來自全國12個省區的農收民在這里集聚,很多獺兔養殖戶年均收入5-7萬元,大戶型超過了10萬元。從2014年開始,企業又與鄂爾多斯市政府、興安盟合作投入13.5億元,將風水梁的扶貧模式復制到科右中旗百利舸城鄉統籌示范園,帶動了當地農牧民脫貧致富。(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賈奕村)